1.5 缩孔、抽缩、鱼眼
定义:由于被涂物表面存在或混入涂料中的异物(如油、水、硅硐等)影响,油漆不能均匀附着,产生抽缩而露出被涂面,或涂膜坑洼不平的现象称为缩孔。露面积较大且不规则的称为抽缩,俗称“发笑”;呈圆形(直径多为0.1 ~ 2.0 mm)的称为缩孔;在圆孔内有颗粒的称为“鱼眼”。
产生原因:
1)员工操作前未洗净双手,穿戴的工作服,手套等不干净,存在污染源现象;
2)被涂物表面被硅硐、水、油、肥皂、清洁剂等残渍污染;
3)员工在调漆时或喷涂工具设备不洁净以及输气管不洁净,导致污染物混入油漆中;
4)所用油漆表面张力偏高,流平性差,油漆自身的抗缩孔性差。
预防措施:
1)员工操作前清洁双手,工作服要求整洁干净;
2)确保被涂物表面无污染,出现污染后应及时清洁,确保压缩空气清洁、无油、无水;
3)确保涂装环境清洁,空气中应无尘埃、油雾和漆雾等漂浮;
4)涂装用设备、工具、输漆管及生产用辅助材料等不能带有导致产生缩孔的物质,尤其是有机硅化合物。
补救方法:打磨至底材消除活性污染物,露底的需要补底漆,然后再补面漆烘干。
1.6 露底
定义:油漆膜厚不足或油漆的遮盖力差,能见到底色的现象。
产生原因:
1)油漆在使用前未充分搅匀导致色浆沉淀或所用油漆的遮盖力差;
2)助剂选用不当,油漆的施工黏度偏低;
3)未按工艺要求进行多道喷涂或单层漆膜不足;
4)底漆和面漆的颜色差异较大。
预防措施:
1)在使用前漆料应充分搅拌,选用合适的稀释剂,加强油漆材料检验,选用优质遮盖力强的涂料;
2)按工艺要求喷涂,并达到工艺要求的单层膜厚;
3)提高喷涂操作熟练程度,谨慎操作;
4)合理配套底漆和面漆颜色,浅颜色的底漆配套浅色面漆,深色底漆配套深颜色面漆。
补救方法:湿膜发现露底后及时补漆遮盖,干膜发现后需要打磨重新喷涂至烘干
1.7 发花
定义:涂膜表面的颜色不均匀,出现斑纹、条纹和色相杂乱的现象。
产生原因:
1)油漆中的颜料分散不良或2种以上的色漆混合得不充分,溶剂的溶解力不足或施工黏度不适当;
2)涂膜厚度不匀,厚膜处使涂膜中的颜料产生里表对流;
3)喷涂技术不良。未按照喷涂三原则(喷涂距离、喷涂速度、图样搭接宽度)操作。
防措施:
1)选用分散性和互溶性良好的颜料;
2)选用适当的溶剂,符合工艺要求黏度及膜厚;
3)调配复色漆时应使用同一类型的油漆,最好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类型油漆;
4)运用良好的喷涂技术,喷雾图样搭接的宽度应保持一定,前后搭接程度为有效喷雾的1/4 ~ 1/3。
补救方法:车身喷涂面漆后湿膜中出现发花现象,待漆面稍晾干后,再正确喷涂一道面漆;烘干后车身出现发花现象,应进行打磨修补面漆至烘干。
1.8 光泽不良、低光泽
定义:光泽代表0 ~ 100 μm的波纹,即涂层干燥后没有达到应有的光泽或涂装后不久涂层出现光泽下降、雾状朦胧现象。
产生原因:
1)没有按季节使用稀释剂,树脂的混溶性差;
2)被涂面粗糙,被涂物对油漆吸收量大且不均匀;
3)喷涂前被涂物表面污染;
4)由于喷涂气压过高或油漆黏度低,使雾化过度;
5)喷漆室的排气不良或空气流向不当,使喷雾回落至已喷好的表面上或补漆造成。
预防措施:
1)正确使用夏季或冬季品质优良的稀释剂,提高稀释剂挥发速度;
2)喷漆前彻底平整、清洁被涂物表面;
3)正确掌握喷涂技术,调试好喷漆气压和油漆的施工黏度;
4)确保喷漆室的排气适当和干燥的温度;
5)注意喷涂顺序,确保喷涂膜厚均匀,减少喷涂漆雾的回落附着。
补救方法:让涂膜干固透彻,并抛光打磨,使光泽重现。
1.9 砂纸纹、打磨痕
定义:车身经过面漆喷涂烘干后,涂层表面仍能看到砂纸打磨纹影响外观的现象,涂膜表面留下的较深纹状痕迹为打磨痕。
产生原因:
1)所选用砂纸型号与油漆面不配套;
2)打磨工具的状况不良;
3)车身在打磨时局部用力过猛或用单指打磨;
4)面漆膜厚不足时常会显现“打磨痕”;
5)涂层表面未干透。
预防措施:
1)选择适当的砂纸型号,一般电泳涂膜使用400#水砂纸,中涂选用800~1000#水砂纸,面漆使用1500~2000#水砂纸进行打磨修饰;
2)及时维护使用工具,选用良好的设备;
3)车身在打磨时使用手掌打磨;
4)提高面漆喷涂膜厚至工艺范围内;
5)涂层干透后再打磨